楹联是我国文明的一起产品,是汉语言对句艺术、民俗文明、书法艺术与制造技艺四大要素相结合的产品;也是我国文明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方式。甘肃前史悠长,文明底蕴深沉,陇上楹联由来已久,千百年来,两行文字在陇原大地生生不息、熠熠生辉。本期【楹联古今】走进陇原大地,一睹甘肃石窟中的楹联风貌。烛吐莲花石窟古;经翻贝叶佛灯明。这副前人题写榆林窟的对联,也是甘肃石窟文明的描绘。甘肃是我国石窟重要散布区域,素有“全国石窟在中华,中华石窟在甘肃”的美誉。官方发布数据显现,在甘肃,现保存着近百处规划不等的释教石窟,重要的有40多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8处,位列全国榜首。我国四大石窟中的麦积山石窟和莫高窟均坐落甘肃。从大漠雪山的河西走廊到小桥流水的陇南山地,从水草丰茂的甘南草原到黄土厚重的陇东高原,这一座座石窟阅历了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明清,如一串串明珠,镶嵌于这片满意大地之上,让这片奥秘的土地愈加厚重。我国的释教艺术,是西进东渐的开展演化进程,石窟文明亦是如此。夏无盛暑,冬不祁寒,四季得中和现象;南倚雪山,西连星海,神州灵岳渎本源。光绪己卯(1879年)科举人,曾任敦煌知县的湖北人汪宗瀚联中的现象,正是坐落河西走廊西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汪宗瀚对莫高窟藏经洞文物和文献的维护起到了尤为重要的效果,这副联正是他向时任甘肃学政的叶昌炽报告莫高窟状况时所说到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集体中的代表窟群。曾称“仙岩寺”“崇教寺”“皇庆寺”“雷音寺”等。据武周圣历元年《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僔始凿榜首窟。之后历代补葺,在武周时已有“窟室千余”。莫高窟窟群现存有岩画、塑像者共492窟,岩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唐宋木构窟檐五座。最大彩塑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建的“北大像”高35.5米,最大岩画为五代的“五台山图”约47平方米。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岩画,地上漫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岩画三者合一的释教文明遗存。其丰厚的文物遗存,是世界上现存规划最大、接连建筑时刻最长、内容最丰厚的石窟群,具有名贵的艺术和前史、考古价值。雪泥千里印;山月一沟斜。榆林窟外景(瓜州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近代陇上闻名书画艺术我们范振绪先生此联,就是前文所述,同属敦煌石窟艺术系统被称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榆林窟,又叫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坐落瓜州县境内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直立峭壁上,创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多个朝代的开凿绘塑,现存洞窟43个,岩画5200余平方米,彩塑270余身。榆林窟保存了丝绸之路中西文明和民族文明交融的信息,弥补了莫高窟岩画艺术的缺乏,在我国中晚期释教石窟寺岩画艺术中具有重要位置。榆林窟外景(瓜州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敦煌市、瓜州县境还有东、西千佛洞等中小石窟,在艺术风格上和莫高窟同属一个系统,其间东千佛洞石窟还融入了回鹘、西夏等艺术特征。与上述石窟毗连的还有玉门市境内的昌马石窟、肃北境内的五个庙石窟等,都归于前期开凿石窟。昌马石窟(玉门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这些石窟不只具有明显的年代特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风格,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岩画和造像,对研讨释教及其艺术在丝绸之路的演化有重要的效果。昌马石窟(玉门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文殊寺石窟坐落肃南县境内,有“小西天”之称,始凿于东晋时期,是藏、汉传释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活动场所,有魏晋以来各个朝代不同时期的洞窟30余个,保存有名贵佛像500余身,岩画1200多平方米。还有因石窟内留有马蹄印迹而得名的马蹄寺石窟,马蹄寺石窟群和文殊寺石窟都具有河西区域前期洞窟岩画的布局特色,是研讨十六国时期释教艺术的名贵材料。康熙年间,曾任甘肃提督的江琦撰有一联:薰风霭梵宇;化雨润禅林。马蹄寺石窟外景(肃南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马蹄寺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现存石窟包含千佛洞、马蹄南寺、马蹄北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部分,尚存洞窟70多个,浮雕舍利塔462座,名贵塑像500余身,岩画1200多平方米。马蹄寺石窟同敦煌的莫高窟、瓜州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释教名胜的三大艺术宝窟。石窟群中的金塔寺,面积不大,但因其塑像均选用悬塑方法,特别是大型悬雕彩塑飞天,在国内石窟中绝无仅有,被称为“特窟中的特窟”。马蹄寺石窟内景(肃南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苦海全凭经力涉;天桥唯有善缘通。这副赋有道理的楹联,所写的就是间隔马蹄寺40公里、民乐县城西北的上天乐石窟。上天乐石窟,始建于明末神宗万历年间,康熙六年(1667年)时即凿洞36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亦重修洞室,名为向阳洞,是全国仅有一处以宝卷故事为蓝本开凿的石窟。此外,民乐县境内还有始凿于北魏时期的童子寺等规划较小的石窟,却也是研讨古代河西区域经济、前史、文明,释教石窟艺术的名贵材料。塔铃得露清如语;山势乘云岸欲奔。民国镇番(民勤)县令,安徽合肥人周树清曾为金川区的孩母寺撰有此联。孩母寺,始建于唐代,明、清重建,民国时增建。现存建筑地基1处,石窟2处。而在金昌,与孩母洞石窟相同规划较小的,还有始建于晋初的云庄寺等石窟。天梯山石窟(凉州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一路向东,就是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民勤联家王顺和先生有联:峰峦环四面,蒙瑞气祥云,碧波一围摇玉宇;洞窟越千年,藏精雕彩绘,佛光万道耀梯山。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坐落武威城南50公里的祁连山中,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安排开凿,后各朝代相继营建,现存18座洞窟,大部分窟龛中的造像、岩画因1958年修水库搬家,现存主体大佛窟开凿于盛唐时期,高达28米,是全身贴金铂的一尊大佛。该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释教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在学术界有“石窟开山祖师”之称。天梯山石窟历代连续建筑、文物层叠散布,现存有叠加三层文物的洞窟18个,尤为壮丽。天梯山石窟全景(凉州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一念回光,化爱河而成净土;六根返本,变苦海以作莲池。联中“净土”“莲池”,就是坐落永靖县城西南积石山大寺沟的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创始于十六国西秦时期,由下寺区、上寺区和洞沟区三部分组成。现存窟龛216座,各类造像800余尊,藏、汉两种风格的岩画1000多平方米,佛塔56座,藏品438件。窟内现存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墨书题记,是迄今我国最早的有清晰造像编年的题记。炳灵寺石窟(永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距此不远的东乡县唐汪镇红塔寺石窟,始建于南宋末年,到清同治曾经,该石窟就现已构成了较为庞大的建筑规划。现保存有50平方米古洞岩画和古佛画像,还有清乾隆年间《洪塔寺募化舍施常住碑记》石碑一方,该窟文物的发现,使甘肃石窟的前史连续到了清代。炳灵寺石窟(永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顺黄河而下,便来到了白银靖远,这里有唐代开凿的寺儿湾和法泉寺等石窟。黄河汹涌,乐奏一时遗像在;洞天光辉,诗篇千秋古寺存。寺儿湾石窟又叫红罗寺,坐落靖远县北湾镇黄河北岸,故有联中“黄河汹涌”之说,自唐代开凿以来,共有6座洞窟,规划庞大。现仅存1窟,为平顶三面开龛式。有巨细佛龛30多个,龛内存有塑像66尊,皆为泥裹浮雕彩塑造像。佛像阅历代彩饰,造型精巧,绘声绘色,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对研讨黄河流域和丝绸之路石窟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法泉寺外景(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法泉寺是靖远境内规划最大的石窟梵宇建筑,因其座落在红山岔中,又叫红山法泉寺。红山岩崖之下有泉流涌出,岩崖半腰间有“墨池”“月牙”“龙骨”三泓清泉。光绪进士、诗书画“全把式”的靖远籍艺术大师范振绪先生这副题法泉寺石窟联,奇妙的融入了月牙等清泉之名:深堂有月同参佛;清昼无人自检书。法泉寺始建于北魏,唐宋两代较为鼎盛,通过历代凿修,雕塑和岩画数量很多,殿宇楼阁皆依崖而建,连为一体,雄伟壮丽。现存洞窟36座,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岩画等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前史研讨价值。法泉寺内睡佛像(靖远县委宣传部 供图)陇上名中医、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有“陇上板桥”之誉的武山人裴慎先生有这样一联:水帘间隔千山雨;神斧劈开一线天。联中“水帘”“一线天”不难发现,描绘的正是其家园的水帘洞石窟。水帘洞石窟坐落武山县钟楼山峡谷中,始建于十六国后秦,经各代增建和补葺,构成“七寺五台”,现存有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保存有历代造像百余尊,岩画2400平方米,古建筑物10余座,舍利塔12座,题记碑铭29通。其间拉稍寺大佛是亚洲最大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通高42.3米,可谓一大奇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实属稀有。摩崖大佛(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裴慎先生还有一联:山树含烟淡;野花经雨肥。该联所述,也是其家园的另一处石窟——木梯寺石窟,石窟坐落武山县马力镇,始建北魏,处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和唐蕃古道上。现有殿窟18个,造像80余尊,岩画234幅。
视频拍照: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杨彦春 王继明 王越木梯寺石窟群交融了儒释道三家造像及岩画,最早有北魏时期的佛家人物雕像著作和唐代道家遗址等,是我国石窟文明艺术中承上启下的典型代表,被专家学者称为“唐宋雕塑馆”。木梯寺石窟(武山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宝坊耸峙山门,朝龙背绕过,黄营绿柳,重峦层峦,方显新鲜紫气;大佛稳坐石窟,向雪岩登攀,桂殿兰宫,闲云曲水,忽开妙景天然。陇上书法家、甘谷籍诗人汪鸿谟先生联中稳坐石窟的“大佛”,就是坐落大象山石窟中——渭河流域仅有的唐代大佛,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有胡须的泥塑大佛。
视频摄制: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狄洁 王建强 刘亮大像山始建于北魏时期,主体建筑大佛窟开凿于盛唐时期。现存洞窟22个,岩画242平方米,巨细塑像110尊,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山岗崎岖、苍翠重峦的峭壁之上,大像山会集展现了盛唐时期释教艺术的开展水平,填补了渭河流域短少唐代巨大造像之缺乏。大象山石窟(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距大像山石窟不远的华盖寺石窟,始建于元泰定年间,现有洞窟有18个,塑像53尊,岩画204幅,分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个内容。其释迦洞内的两幅取经岩画,是甘肃省东部现存极为重要的两处取经岩画之一。明嘉靖时,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因弹劾大将仇鸾误国被谪西徙,道经此地曾登临题诗于壁:“望驰三塞外,身在半响中。回忆长安近,怎么云雾蒙。”本乡联家王元顺先生有题华盖寺石窟联,道出了此事:唱罢五更歌,拾掇起铁肩工作,高手文章今何在?读熟千年史,放眼看朱圉落霞,素笔诗墨到长安。华盖寺石窟(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同处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与河西的莫高窟遥遥相对,一起构筑了我国四大石窟的半壁河山,天水联家刘肯嘉先生有联:于髯翰墨香难灭;庾信文章老更成。
视频拍照:麦积区融媒体中心 白梨 吴雪镕于髯、庾信别离指近代闻名爱国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和南北朝文学家、诗人庾信,于先生有题麦积山联“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而庾信,即庾子山,曾撰《天水郡麦积山佛龛铭并序》具体记叙了开凿麦积山石窟的盛况。联句古今对照,写出了麦积山悠长的前史和深沉的文明底蕴。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岩画1000多平方米。古秦州八景的“麦积烟雨”就是其间之胜景。其精巧一起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有“东方艺术雕塑馆”之誉。麦积山石窟(麦积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明末清初的陇上书法我们王了望晚年隐居天水,创作了很多的精巧楹联,其间一联:在何地点,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自?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为何观。联句嵌入的“安闲观音”,坐落仙人崖灵应寺。而仙人崖,始建于北魏晚期,现保存有北朝以来的塑像197身,岩画87平方米,明清时期殿宇27座,保存着自北魏到宋元特别是明清时期很多的造像与岩画,佛、道、儒三教兼而有之,其体裁广泛,内容丰厚。专家以为,其宋代今后特别明清时期的造像与岩画,为研讨我国晚期宗教开展特别是三教合一的轨道,供给了非常丰厚又叫贵的什物材料。仙人崖(麦积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与麦积山遥遥相望的清水花石崖,因山石斑纹五颜六色而得名。据传始建于唐代曾经,现存明清石窟2处,内有彩塑、岩画和雍正题匾,天水联家王天德先生有联:云托雨履山扶寺;法掌人寰道载天。云崖寺石窟(庄浪县融媒体中心 李鼎 摄)而与麦积山酷似,有“小麦积”之称的石窟,则是坐落庄浪县的云崖寺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魏后期,通过数朝补葺到明朝时进入鼎盛时期,从清末开端逐步归于沉寂。云崖寺石窟被以为是我国石窟制作史上大规划开窟造像之风的最终止息地,对我国晚期石窟与释教艺术的讨论和研讨,有着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值。平凉境内较为闻名的石窟,还有坐落泾川县境内的王母宫石窟,于右任先生有联: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王母宫石窟(泾川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王母宫石窟,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是陇东罕见的规划最大的中心塔柱窟,石窟依山开凿、呈方形,中心有柱。中心柱及三面窟壁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浮屠的白象。窟内造像分三层共200多尊。在泾川县境的泾河两岸,还有大巨细小的石窟多处,声称“百里石窟长廊”,其间还有同期建筑的南石窟寺,前人有联:洞府无言传妙义;刚直随在护慈心。南石窟寺(泾川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南石窟寺坐落泾川泾河北岸,俗称为东方洞,北魏永平三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现存5窟。南石窟寺窟内有《南石窟寺之碑》,碑铭650余字,具体记载了南、北两个石窟的开凿时刻和主造者。此碑不只是考证石窟创立年代的原始根据,并且也是研讨当地志、职官的什物材料。比南石窟寺开凿早一年,和其合称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的,是庆阳的北石窟寺,庆阳张正武先生有联:一山遗寺;二水流钟。北石窟寺(西峰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北石窟寺坐落庆阳市西峰蒲、茹两河交汇处的覆钟山下,为北魏永平二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开凿,这以后历代均有修造,为陇东规划最大的石窟。现存巨细窟龛307座,石雕造像2126尊,碑铭题记150余方。文物大多保存完好,内容丰厚,被称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此外,在陇南,也保存着几处石窟,如西和县的法镜寺石窟和八峰崖石窟等。法镜寺石窟(西和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甘肃,这片有“石窟艺术之乡”美誉的土地上,散布着前史悠长的大巨细小的各类石窟,它们创始年代远、连续时刻长、内容丰厚、方式多样,见证了我国释教艺术最全面、最完好的开展过程,一起构成了完好的甘肃石窟艺术系统。甘肃石窟文明既具有年代共性,又有当地特性,向世人展现着各个时期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艺术审美观、不同的民族观念和风俗。正如甘谷大象山石窟山门联:心注万家忧乐;目观百代废兴。 来历丨新甘肃
修改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