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阅览
山东东营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入海前的终究一个水文站。它好像一个“传感器”,实时监测黄河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水文数据,为防汛抗旱、生态调度等供给重要信息。
多年来,利津水文站一代代水文作业者把脚印留在河畔,不断使用立异科技,看护黄河安澜。
“1997年,连续12天,黄河没有来水,断流。”
“断流第226日,河槽龟裂。”
“1999年3月11日,黄河来水。”
……
在山东东营利津黄河河务局的档案柜中,一本本泛黄的簿子,记载着大河的前史。
坐落山东东营的利津水文站始建于1934年,是黄河入海前的终究一个水文站。
大河滔滔,飞跃入海。一代代水文人把脚印留在河畔,接力护卫黄河安澜。
水文站见证大河“重生”
黄河利津断面在上世纪90年代简直年年断流,现在已是大河畅流奔涌
据水文站记载,上世纪90年代,黄河利津断面简直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时刻长达226天。自1999年起,国家正式施行黄河水量一致调度,这儿迎来久别的河水,至此,大河畅流奔涌。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提出健全水文监测网络体系,将生态流量管控上升为法定准则。
黄河尾闾,利津水文站观测楼静静矗立。
1979年,曹建忠随父迁居于此。长在黄河畔,喝着黄河水,踩着河滩泥巴游玩,少年时期的他,就对黄河爱情深沉。
那时,在水文站作业的父亲总爱想念:“护好黄河,便是护住咱的根。”这句话,在曹建忠心中埋下种子。1987年,他接过父亲的水尺,成为利津水文站的一名技师,担任测流、取沙等作业。
曹建忠告知记者:“这儿距入海口100多公里,是黄河的终究一个‘传感器’,水文数据关系着黄河终究入海水沙量,也触动着防汛抗旱、生态调度的每根神经,是相关决议计划的重要根据。”
1997年,黄河产生前史上最严峻的断流,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道长约700公里,约占黄河下流河道长度90%。
几十年曩昔,断流的场景仍然刻在曹建忠的脑海中:劲风呼呼刮,沙子漫天飞,河道干得梆梆硬,河槽裂得像鱼鳞,枯树桩黑黢黢,孤零零戳在风里。
1999年,国家正式施行黄河水量一致调度。调水令传到水文站时,曹建忠和搭档们在河滩守了十几个日夜。
同年3月11日晨,风沙迷眼,站上职工悉数到齐,邻近乡民抱着锅碗瓢盆涌向河滨。10点,伴着阵阵烦闷的轰鸣声,水浪滚滚涌来,越来越近。
“水来啦!水来啦!”乡民们呐喊着。有老职工抹了把脸,分不清是沙粒仍是泪花。
40分钟后,曹建忠与搭档们测出流量到达14.3立方米每秒;16时,增大到56.0立方米每秒;3月20日20时,到达663立方米每秒……往后几日,数字仍在上升。
曹建忠繁忙起来。有时,他站在观测台上,望着滚滚东去的金波,似乎看见父亲肩扛水尺的背影。
科技让水文站勃发新机
从人工测流到无人化操作,一切检验根本完结在线监测
黄河滨边,几座铁塔屹立,粗钢丝绳连成的缆道悬于波澜上,四方形的吊箱随波崎岖。
技师邓家兴坐在观测室,指尖轻点遥控器,吊箱便拖着无人船在河面游弋。半小时后,一份精准的流量表新鲜出炉。
黄河水量一致调度施行以来,黄河奔腾不息、生机盎然。数据显现,2003年以来,利津水文站年径流量从缺乏50亿立方米,添加到现在的200亿立方米以上。
改变的,不只是流量。这些年,水文站多了许多新面孔,90后小伙邓家兴便是其中之一。
2015年,船只驾驭专业结业的邓家兴“误打误撞”来到这儿,“传闻招会开船的,我就来了”。
但是,当他来到水文站,仰头望着高空晃悠的吊箱,后脖颈泛起凉意:“嚯,这是要开‘黄河飞船’?”
实际上,邓家兴不只要开船,还得把握测流、取沙等根本技能。其时,水文站设备还不先进,测流、取沙全赖人工,要两人挤进吊箱,再被慢慢降至河面,测流、取沙,一系列作业都要在吊箱上完结。
第一次进吊箱的场景,现在仍然记忆犹新:钢索在河风里摇摆,吊箱咯吱咯吱滑到河心,垂头看,脚下黄波翻滚,邓家兴战战兢兢地放流速仪、插杆测深……一套流程下来,腿肚子直颤抖。
上吊箱,最怕数九寒天。羽绒服外罩救生衣,北风仍能穿透衣衫。流速仪在冰面上“咔咔”作响,测一次流差不多得两个小时,下来后,睫毛挂着霜,四肢直发麻。那时,邓家兴常望着冰封的河面想:“要是能坐在屋里测流,该多好?”
科技日新月异,2018年,邓家兴“如愿”了:吊箱完结无人化操作,无人船底部搭载ADCP多普勒流速仪,他不必钻吊箱了,“半小时就可测出流量”。
科技让水文站勃发新机:水位监测用上自记仪,报汛软件主动推送数据……现在,站上一切检验根本完结在线监测。
“黄河保护法提出健全水文监测网络体系,将生态流量管控上升为法定准则。比方,法条里清晰的水资源刚性束缚准则,要求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咱们的水文数据便是‘四水四定’的直接根据。”利津水文站副站长邢西金说。
当今,守河人寓居的小院修葺一新,“守在黄河滨,入眠时听着鸟儿的叫声,伴着滔滔黄河水,这便是一种美好。”邓家兴说。
“后浪”奔涌挑大梁
“后生们的脑瓜里,装着黄河的未来”
“后生们的脑瓜里,装着黄河的未来。”邢西金说罢,望向不远处的河畔。
岸边,一艘蓝色铁皮船静静停靠。船尾挂桨机旁,一个赤色小盒分外夺目。
“曾经抬升挂桨机得两人合作,一人舱内控制,一人来回跑、报视点,费时吃力;一不留神,还会磕坏挂桨机。”邓家兴萌生出一个主意,“能不能研制一种设备,待挂桨机抬到适宜高度后,主动感应中止?”
邓家兴并非科班出身,只能从学习船体结构开端,画图纸,拆零件,从头拼装……后来,他研制出“主动上升限位设备”:遥控一按,挂桨机抬到适宜高度主动中止,就像装上了“智能刹车”。
现在,利津水文站80%职工都是90后,科技立异连续“开花结果”:自主研制“黄河悬移质水样含沙量主动核算软件”“新式水文测船电动液压钳”……2023年,利津水文站被颁发“黄河水利委员会示范性先进班组”。
“后浪”奔涌,挑起大梁。邢西金说,经过“老带新”形式,年青人得以淬炼生长,让老一辈的精力薪火相传。
自200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向黄河三角洲施行生态补水以来,利津水文站承担着黄河三角洲测流重担。曹建忠带着几名年青主干,穿越一人多高的芦苇荡。90后副站长李俊江跟在死后,泥浆灌满雨靴。“说不累,是假的。”李俊江说,“看到老师傅们在前面开路,咱们怎能撤退?”
终年驻站,大都职工要与家人异地,李俊江的爱人就在济南。
“为什么要据守在黄河滨?”记者问。李俊江思索半晌,答道:“三角洲的鱼群、鸟儿回来了,生态好了,这是咱们据守的含义。”
起先“误打误撞”来到这儿的邓家兴,现在对这份作业有了新的知道——“将汹涌的洪水挡在面前,把安全的大地留在死后,让母亲河谋福大众,这便是咱们驻扎的价值地点。”邓家兴说。
来历:人民日报
作者: 李 蕊